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09:51 点击次数:127
2025年3月,广州的某演唱会上,歌手黄霄云翻唱了华晨宇的经典歌曲《烟火里的尘埃》,并在音乐平台上传了纯享版。原本是致敬经典的表演,却因一段12秒的吟唱引发了轩然大波。
粉丝们发现,黄霄云版本中的副歌部分与华晨宇在2018年《歌手》节目中改编的《孩子》Live版惊人相似,而且其来源并未标注。尽管黄霄云的工作室迅速发布声明,声称已经获得《烟火里的尘埃》的词曲授权,但对于《孩子》片段的争议却避而不谈。4月2日,华晨宇的工作室强硬回应称:“避重就轻并不能解决问题,拒绝任何形式的版权擦边行为。”双方沟通未果,争议愈演愈烈。
这场看似“小事”的版权争执,揭开了音乐行业的潜规则——当流量成为通行证,原创者的心血正在被公然“借光”。
展开剩余68%黄霄云的团队自称“已获授权”,却选择性忽略了关键事实:获得《烟火里的尘埃》的词曲授权,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拼接其他未授权的作品。这段吟唱并非《烟火里的尘埃》的内容,而是华晨宇在《孩子》中的独到艺术表达,甚至被其粉丝认为是“火星演唱会的灵魂记忆”。这种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改编,实际上是对原创者知识产权的无情侵犯。
更让人愤怒的是,黄霄云方在声明中打起了文字游戏,用“合法授权”掩饰“超限使用”的事实。音乐创作并非是拼贴艺术,每一个音符的背后都代表着创作者的心血。正如律师所言:“即使获得部分授权,若通过模仿原唱特征误导公众,也可能构成侵权。”而黄霄云团队的沉默,正好暴露出他们对版权规则的轻视。
这场争议背后,反映出行业对“流量优先”的病态妥协。一些歌手错误地认为,只要披上“致敬经典”的外衣,就可以肆意消费他人的作品。但法律不会为含糊的界限开绿灯——改编必须标注来源,借鉴必需获得许可,这是创作的底线,也是对原创者的基本尊重。如果放任“擦边球”行为横行,音乐行业最终将沦为“你抄我、我抄他的荒漠”。
黄霄云与华晨宇的版权争端,不应该是一场“罗生门”。更像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原创者在流量时代的脆弱与无奈。当我们在短视频中听到熟悉的背景音乐、在演唱会上为“改编神作”欢呼时,或许从未想到:这些“拿来即用”的旋律,背后可能是创作者的辛酸泪水。
音乐需要代代相传,但传承的前提是对原创的尊重。拒绝版权擦边,并非小题大做,而是为了整个行业守住创作的火种。只有当“抄袭者付出代价,原创者得到保护”成为共识,我们才能真正迎来音乐百花齐放的春天。
你如何看待这场版权争端?认为黄霄云方是否该为“擦边行为”道歉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!头条创作挑战赛、头条首发大赛、春日生活打卡季、花花……
发布于:山东省Powered by 篮球教练资格证怎么考取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Powered by365站群